稳定币法案:数字金融监管新里程碑

 

在数字金融蓬勃发展的当下,稳定币已从边缘概念逐渐走向金融舞台的中心,成为全球监管机构与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而相关法案的制定与推进,无疑为这一新兴领域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石。

以香港为例,其在稳定币监管立法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。2023 年 12 月,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拟订立新法例实施法币稳定币发行人发牌制度,开启了稳定币监管的新篇章。2024 年 12 月 6 日,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在宪报刊登,并于 12 月 18 日提交立法会首读。经过立法会多轮严谨细致的审议,2025 年 5 月 21 日,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正式通过,5 月 30 日,《稳定币条例》在宪报刊登,标志着该条例正式成为法例,并于 8 月 1 日正式生效。

香港的《稳定币条例》核心在于设立发牌制度。条例规定,任何人在香港开展业务过程中发行法币稳定币,或者在香港及境外发行宣称锚定港元价值的法币稳定币,都必须向金融管理专员申领牌照。这一举措将稳定币发行纳入了规范化、法治化轨道,杜绝了无资质主体随意发行稳定币带来的市场混乱。同时,对发行人的资质审核极为严格,要求申请人须为香港注册法团或认可机构,并具备不少于 2500 万港元的实缴资金。资本实力、风险管理、公司治理结构、内部控制系统等均被纳入衡量标准,从源头上保障了稳定币发行主体的可靠性。

储备资产管理是稳定币的关键环节,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对此也做出了严格规定。发行人必须建立健全储备资产管理机制,确保储备资产与自有资金严格分离,储备资产充足且不少于未赎回及仍流通的稳定币面值,并且须为高流动性的优质资产,如现金、美元或港元国债等。这一要求保障了稳定币价值能稳定锚定对应资产,增强了市场对稳定币的信心。当市场出现波动,投资者需要赎回稳定币时,充足的高流动性储备资产能确保发行人有能力及时兑付,避免出现因资金不足导致的稳定币脱锚风险。

反洗钱、反恐怖融资及投资者保护同样是法案关注的重点。发行人需符合严格的反洗钱、反恐怖融资要求,建立完善客户身份识别与交易监控机制,防止稳定币沦为非法资金转移的工具。在投资者保护方面,稳定币持有人有权按面额赎回稳定币,发行人需在合理时间内处理赎回要求。同时,发行人要定期向公众披露财务信息,接受金管局审计监督与日常监督,禁止虚假宣传和市场操纵行为,让投资者能够在透明、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稳定币相关业务。

从全球范围来看,稳定币法案的意义更为深远。随着稳定币在跨境支付、去中心化金融(DeFi)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,其潜在风险也逐渐凸显。缺乏监管的稳定币可能引发金融不稳定,如资金外流、系统性风险传播等。通过制定法案,各国能够对稳定币进行有效监管,规范市场秩序,保护投资者利益,维护金融稳定。同时,合理的监管也为稳定币创新发展提供了空间,鼓励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在合规的前提下,探索稳定币在更多场景的应用,推动数字金融产业健康发展。

稳定币法案的出台是数字金融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。它在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之间寻求平衡,为稳定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,也为全球金融监管体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