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禁止加密货币:维护金融秩序的必然抉择

 

近年来,加密货币市场热度居高不下,比特币、以太坊等各类加密货币令人眼花缭乱。但在中国,对于加密货币有着明确的禁令。

早在 2017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》,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、流通,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、以太币等所谓 “虚拟货币”,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,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、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、金融诈骗、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。这一公告的发布,给加密货币市场的狂热浇了一盆冷水,也为中国禁止加密货币交易奠定了政策基础。

到了 2021 年 9 月,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再次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。该通知进一步强调,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一律严格禁止,坚决依法取缔。无论是虚拟货币兑换、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,还是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撮合服务、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,都被纳入非法金融活动范畴。即便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,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

中国之所以禁止加密货币,有着多方面的考量。从金融秩序角度看,加密货币交易炒作活动盛行,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。其价格波动毫无规律且极为剧烈,以比特币为例,在短短几年内,价格从几美分飙升至数万美元,又多次大幅下跌,这种过山车式的价格变动让市场充满不确定性,普通投资者难以把握,极易引发市场混乱,冲击传统金融体系的稳定性。

从违法犯罪层面而言,加密货币滋生出众多违法犯罪活动。在洗钱领域,加密货币因其匿名性和交易便捷性,成为不法分子清洗非法资金的常用工具。一些犯罪团伙通过加密货币交易平台,将非法所得混入大量正常交易中,模糊资金来源,逃避监管部门的追踪。在非法集资方面,不少不法分子打着虚拟货币投资的幌子,以高收益为诱饵,吸引民众投入资金。他们承诺超高回报率,编造各种虚假项目,吸引投资者入局,最终卷款潜逃,让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
此外,加密货币 “挖矿” 行为对能源消耗巨大,且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资源消耗严重不匹配。“挖矿” 需要大量计算机设备进行高强度运算,消耗海量电力资源,这与中国节能减排、绿色发展的理念相悖。

参与加密货币交易,投资者面临着诸多风险。由于交易不受法律保护,一旦出现交易纠纷,如平台跑路、资产被盗、交易欺诈等情况,投资者无法通过合法途径有效维护自身权益。虚拟货币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,市场操纵现象时有发生,大资金持有者可以通过大量买卖加密货币来操控价格,普通投资者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,资金安全难以得到保障。

中国禁止加密货币交易,是维护经济金融秩序稳定、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、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。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加密货币交易的风险和违法性,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远离加密货币交易,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,守护好自己的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