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加密货币的历史长河中,2009 年作为比特币诞生元年,彼时的挖矿环境与当下可谓天壤之别,其轻松程度超乎想象。
2009 年,比特币网络初建,算力需求极低。普通家用电脑便是挖矿的得力 “助手”,无需购置昂贵的专业矿机。中本聪在当年 1 月 3 日,用多核 CPU 成功挖出比特币创世区块,开启了比特币的传奇篇章。那时,个人 PC 的 CPU 算力足以在挖矿领域分得一杯羹,像早期参与的矿工,凭借日常使用的电脑,一周挖出数百枚比特币并非难事。英国小哥 Howells 便是典型,2009 年,他心血来潮,利用普通电脑,短短一周就挖到近 8000 枚比特币,随后将密钥存于硬盘,彼时这些比特币仅值 130 美元,未受他过多重视。
从挖矿难度来看,2009 年的比特币网络宛如一片未开垦的 “处女地”。由于参与挖矿的人数寥寥无几,全网算力处于极低水平,这使得挖矿难度微乎其微。与如今动辄需要强大算力支撑,需组建规模化矿场、投入海量资金购置专业矿机、配备专业运维团队的挖矿场景相比,早期矿工可谓在 “轻松模式” 下作业。
在交易价值层面,2009 年比特币价值近乎为零。首笔赋予比特币货币价值的交易在 10 月发生,芬兰学生 Martti Malmi 以 5.02 美元售出 5050 枚比特币,单价仅 0.0009 美元。直至 2010 年 5 月,美国程序员拉丝勒・豪涅茨用 10000 枚比特币换来两块披萨,这才完成比特币在现实世界的首次应用,当时比特币价格之低,让其更多被视为技术爱好者的 “玩具”,而非具有高价值的投资品。
2009 年挖比特币凭借普通设备、极低难度,便能有所收获。但随着比特币价值被市场认知,参与者激增,挖矿难度呈指数级攀升,挖矿生态彻底改变。早期轻松挖矿的时光,已成为加密货币发展史上难以复刻的独特记忆 。